安徽省民航业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年)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19

image.png

为推进安徽省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依据《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 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 2019-2035 年, 近期目标年 2025 年,远期目标年 2035 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成就。

一是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全省民航旅 客吞吐量年均增速达 18.6%,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达 6.3%,增速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 年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跨入千万级 机场行列,全省机场航线联通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 73 个城市,网 络通达性进一步扩大。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芜湖宣城机场和安庆、阜阳、 池州机场改扩建相继开工建设,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和亳州、蚌 埠、宿州、滁州、金寨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省运输 机场布局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通用航空制造优势突出。通航产业空间布局初步集聚, 研发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围绕芜湖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 区,初步构建了涵盖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航空装备 制造等较完整的通用航空工业体系。

四是临空产业集聚态势良好。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正在打造 国际一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涵盖集成电路、跨境电商、生物科 技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多个重点项目集聚推进。芜湖重点推进通航 制造、航空器维修、保税物流等产业发展。 

(二)存在不足。

一是发展水平整体滞后。2018 年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年 货邮吞吐量、机场数量在31个省级行政区域排名分别为第28位、 第 24 位和第 22 位,在中部六省和华东六省一市中排名末位,航 线网络通达性不强,航空基本服务覆盖不足。全省仅合肥新桥机 场拥有东航一家基地航空公司,没有货运基地航空公司。

二是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全省目前仅有 5 个运输机场,机场 密度在长三角地区排末位。通用机场建设起步晚,目前仅有 2 个 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保障设施不健全。运输机场集疏运体系发展 滞后,合肥新桥机场缺少轨道交通衔接,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尚未 形成,机场辐射能力弱。 

三是发展结构长期失衡。国内国际发展不平衡,全省开通的 国际和地区航线总量仅为苏、浙两省的 20%,全省仅有合肥和黄 山两个机场运营国际航班,全省国际和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仅占 总量的 4.7%。客货发展不平衡,全省航空货运规模尚处于万吨级 别,定期货运航线仅有 4 条,货运短板突出。

四是发展协同矛盾突出。长三角地区空域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军民航空域协调难度较大。安徽省空域资源有限,缺乏高空放行话语权,合肥管制区是华东地区最繁忙、全国第二繁忙的中低空 管制区,与周边大型机场相比存在明显弱势。空域制约已经成为 影响合肥新桥机场航班正常性和航班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五是发展认识有待提高。与长三角发达省份相比,省内对民 航业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认 识不够深刻到位,推动力不强。省内民航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机场资源分散,不能发挥多个积极性,民航发展合力不足。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 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从单个区域发展转向跨区域 协调发展。民航“十三五”规划要求着力推动京津冀、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安徽民航作为长三角机场群 重要组成部分,与群内其他机场存在较大差距,强化区域协调、 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发展需要安徽民航加快发展。

二是航空出行需求快速增长机遇。安徽发展进入新时代,随 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激发 更大规模和更高品质的航空旅客出行与服务需求。全方位满足人 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出行消费需求,成为安徽民航业加速发展的最 大推动力,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枢纽功能、发挥航空对资 源要素的强大集聚效应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机遇。着力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补齐安徽 民航发展短板,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和 产业升级、扩大高水平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更是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有力支撑。 四是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 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编制《国家综 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 年)》,明确国家综合立体交 通网将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最高层次的空间网络,将加强各种通 道资源综合统筹,实现综合运输资源最优配置,必将为安徽民航 加快发展提供重要规划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 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世界经济增 长不确定性较大,我省民航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二是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布,机场腹 地市场重叠度高,机场间客、货源竞争十分激烈;省内正在打造 以合肥为中心的“时钟型”高铁网络,对于以中短程航线为主的 省内民航业发展冲击较强,高铁分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三是发展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安徽 省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巨大,产业结构不优、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 足,外向型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财政支持力度和民航发展配套 扶持政策还有待加强。这些都给全省民航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一带 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与发展, 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 支撑引领作用,将民航业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围绕全省创新发展主旋 律,将创新发展贯穿于安徽民航总战略,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 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航空经济发展新模式、新 业态,探索创新全省机场资源管理新模式,打造新动能。

2.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主动适应长三角区域一 体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高站位谋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 注重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注重航空枢纽与城市发展相 适应,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民航各主体的协调联动,着眼基 础设施与产业的协调布局。

3.坚持安全第一,推动绿色发展。按照四型机场发展要求, 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全面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实施绿色机场 建设,推动民航绿色改造。大力推进民航新技术应用,打造航空 智慧运行、服务和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机场保障水平。

4.坚持适度超前,推动开放发展。树立超前思维,满足长 远发展需求,系统研判发展潜能,努力加大民航基础设施补短板 力度。坚持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国际联通,打造高水平开放 平台,提升民航业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享发展。把人民群众获得高 品质航空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省民航业发展 实现航空服务更大覆盖,带动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 强人民群众对民航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战略定位。

安徽民航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为打造安徽民航“一枢纽、 两中心、两基地”。 

1.长三角区域航空枢纽。以服务长三角及本省旅客为重点, 紧跟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步伐,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拓 展加密航线网络,积极开拓国际、洲际市场,整合优化服务产品, 快速提升民航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支线 机场为支点,面向全国、辐射亚太、通达国际重点城市的长三角 区域航空枢纽。

2.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抢抓我国及长三角地区航空物 流快速发展契机,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主,其他支线机场 为辅,构建高效通达的国际国内货运航线网络体系,重点突出国 际市场,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国际航空物流设施,大力引进、 培育货运航企,优化口岸服务,形成长三角地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3.国际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聚焦军用、民用、通用航空 器维修保障需求,依托芜湖军用、芜湖宣城民用、芜湖三元通用 等机场,建设航空器综合维修、研发制造、维修保障、综合服务 四大中心,重点打造民航飞机维修改装基地、飞机整机及部附件 研制基地,规划建设芜湖空港保税区,着力构建一体化、一站式航空器维修保障体系,努力把芜湖打造成立足中国、面向亚太、 服务全球的一体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

4.国家级临空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合肥新桥机场,聚焦合 肥航空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 型)、进境指定口岸四 大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以航空物流、临空高端制造和临空现代 服务业为核心,培育外向型经济,打造国际合作功能区,突出电 子信息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科创型临空产业集聚区 和国际生态宜居精英航城。

5.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聚焦发展通用航空研发制造链, 重点布局通用航空、临空产业、空港物流和航空高端服务业,积 极对接世界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发展整机产品、中高端无人 机,实现通航发动机和螺旋桨产品系列化发展,加速集聚机载设 备、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依托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通用航空产 业联盟,重点建设芜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积极推进合肥、 六安、蚌埠、阜阳、宿州、黄山等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 

(四)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5 年):全省运输机场达到 8 个,机场密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省 A1、A2 级通用机场达到 30 个,机场密 度达每万平方公里 2.1 个,通用机场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年旅客 吞吐量达 3400 万人次,年均增长 14%,年货邮吞吐量达 22 万吨, 年均增长 16.6%,国际货量占比达 30%以上,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 客吞吐量达 2500 万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 20 万吨左右。全省 航线总数突破 170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突破 30 条;引进 1 家以上 全货机基地航空公司,引进 3 家以上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物流集成 商在合肥设立区域分拨中心。通航产业和临空经济初具规模,全 省年通用航空飞行量达 5 万小时,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 300 亿元。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跻身国家级临空经济 示范区行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00 亿元。机场地面交通集疏运 体系明显改善,实现地面交通半小时通达市区。 

2.远期目标(2035 年):全省形成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 系,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更加显现。 全省 A1、A2 级通用机场达到 65 个,密度居华东地区前列,实现 所有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全省年旅客吞吐量达 7200 万人次,年均增长 7.8 %,年货邮吞吐量达 55 万吨,年均增 长 9.6%,国际货量占比达 50%以上,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 量达 55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 50 万吨;全省航线总数突破 250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突破 80 条。全省年通用航空飞行量达 15 万 小时,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接近千亿元市场,建成全国领先的通 用航空产业基地。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成开放度高、产业集聚 优势明显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000 亿元。 建成以各机场为枢纽,辐射周边、畅通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 

1.优化全省运输机场布局。提升合肥新桥机场区域航空枢 纽及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功能,强化各支线机场对腹地市县经 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形成全省以合肥新桥机场为核心,黄山、 阜阳、安庆、池州、芜湖宣城、亳州、蚌埠、宿州、滁州、金寨 支线机场为重要节点的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

2.全面推进规划机场建设。加快芜湖宣城机场建设进度, 力争 2020 年底建成通航。积极推进规划内新机场前期工作,确保 亳州、蚌埠机场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航,力争宿州、滁州、金寨 机场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开展黄山机场迁建前期研究工 作,争取十四五开工建设。根据安庆机场发展情况,适时开展 迁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3.加快既有机场改扩建。按照《合肥新桥机场总体规划修 编 2019 年》要求,大力提升合肥新桥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尽快实 施机坪改扩建,新建 T2 航站楼和西 1 跑道,适时建设 T3 航站楼 和西 2 跑道。加快推进阜阳、安庆、池州机场改扩建工程,不断 提升现有机场基础设施通航保障能力。 

(二)培育区域航空枢纽。 

1.强化国内航线网络支撑。增强合肥新桥机场中转枢纽功 能,进一步完善与国内重点城市、省会及门户机场的航线网络连接,形成对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旅游城市高覆盖的国内航线网络。 优化省内其他支线机场航线网络,设计“航空+旅游服务产品, 建设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体系,积极打造连接黄山、池州、 安庆等机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精品航线,培育连接阜阳、亳州、 蚌埠、宿州等机场的皖北生态旅游航线。

2.加大国际地区航线开发力度。以合肥新桥机场为重点, 紧跟一带一路战略,深耕沿线亚欧地区航线,加密现有泰国、 韩国、日本、越南、俄罗斯等国家重点城市航线,新增东南亚、 东北亚、欧美和非洲等国际航线。依托长三角腹地客源,优化与 港澳台地区的航班时刻与频次,加密台北、澳门航线,恢复香港、 高雄等航线。充分发挥合肥新桥机场国内干线中转航线优势,加 强与重点省市建立战略联盟,探索开通通程直达航班,与国际 枢纽机场合作,开辟重点国际航线。推动池州九华山机场等支线 机场口岸建设,发挥黄山机场口岸作用,将黄山、九华山等机场 打造成辐射亚太的国际一流旅游机场。 

3.大力扶持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持续深化与东航的战略合 作,推动东航安徽分公司在合肥新桥机场继续发展壮大。积极引 进新的基地航空公司,加强与深航、海航、春秋、重庆航等航空 公司的沟通对接,争取在省内机场增加过夜飞机、设立过夜运营 基地以及设立分公司。把准国家政策动向,积极推动与国内重点 航空公司对接,择机设立安徽本土航空公司。 

(三)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1.构建通达的国际货运网络。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围绕构建空运进出口快捷通道,以连通国际枢纽机场为重点,开辟 航线、加密航班,积极发展定期货运航线和包机航线。巩固加密 既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开通至日韩、南亚、东南亚的全货机航 线,力争开辟对接欧洲大型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加快拓展国内货 运航线市场,积极打造覆盖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大力推进各机 场客货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客运腹舱运力资源优势,完善全省航 空货运网络布局。

2.大力开拓高增长市场。瞄准市场体量大、增长快、附加 值高的国际生鲜产品、快时尚产品分拨、进口医药、国际快件、 跨境电商、保税物流、航材物流等细分领域的发展,大力引进大 型综合性航空物流企业,重点引进国际货代和主营国际的航空物 流企业在安徽运营货站或建立物流中心。引进国内快件和电商物 流运营商,鼓励在合肥、芜湖等设立区域分拨中心。 

3.加强航空货运运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东航、国货 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合作,逐步培育以合肥为主基地的本土航空货 运企业。进一步加强与顺丰、龙浩等航空公司合作,鼓励在合肥 新桥机场增加运力投放。加快合肥新桥机场二期货运站和货运机 坪建设,保障未来货运发展拥有充足的空间。合理规划合肥新桥 机场空侧土地资源,为远期货运设施建设预留用地,根据需要建 设货机维修机坪等配套设施。推进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规范化、信 息化建设,注重货运航空公司、物流企业及货代办公、生产及生 活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4.提升航空物流地面集疏能力。与货运代理、卡车运输等物流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打造内陆 集散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积极发展卡车航班,扩大合肥新桥机 场物流辐射范围;省内支线机场可通过卡车航班连接合肥新桥机 场,进一步发挥合肥新桥机场的国际货运能力。探索“航空+高铁联运货运发展模式,拓展合肥新桥机场辐射全国的快件物流网络。 

(四)提升机场服务运营水平。 

1.建设平安机场。完善机场安全管理体系,以维护运行安 全、空防安全、消防安全和防范群体事件为中心,加强民航安全 新技术应用,推动远程数字塔台技术试点,加大跑道入侵、鸟击 防范等重大风险管控力度,提升飞行区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深化 民航与地方航空反恐和安保协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互通, 提升机场空防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机场安全设施、设备和人员投 入力度,完善机场应急救援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机场建设和不停航施工组织管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2.建设绿色机场。按照绿色机场标准建设机场,优化机场 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机场能耗中占比。在机场规划、 施工、运行全周期内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推广使 用高效节能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能耗,使用新能源汽车,引入 APU 替代设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提升机场固体废弃物、污水等处理能力。加强机场噪声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周边土地使用,妥善处理噪声敏感区项目。优化机场飞 行程序,起降航线尽量避开居民密集区。大力倡导无纸化出行, 提升机场服务水平和出行体验。

3.建设智慧机场。以打造互联网+智慧机场为目标,运用 大数据和云平台,在机场运行、服务、安全、商业和管理等方面 建设智慧中枢平台,提升机场服务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推进航 空货运信息化,实现机场全局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推进跨运输 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推动航空与城市轨道、高铁、公路等 实现“一票到底”和“行李直挂”。 

4.建设人文机场。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真情服务理念,持 续优化旅客服务流程,提高航班放行正常率,改善旅客服务设施 水平,改善特殊旅客服务。鼓励航空公司开展跨航司中转服务, 设立航旅联合服务场所与平台,努力打造旅客服务品牌。结合安 徽地域特色,大力弘扬徽派文化,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题和 方案,营造文化特点鲜明的体验空间,提升机场文化内涵,打造 “人文机场”。 

(五)增强空管保障能力。

1.优化合肥管制区航路航线。近期优化调整既有航路航线, 推进区内骨干航路航线单向改造,建立合肥区域内的南北及东西 航线走廊;新增部分航路航线,逐步形成合肥管制区连接区外5 进 5 出的航线格局;优化合肥管制区内进离场航线结构,满足合 肥新桥机场双条跑道运行需求;优化省内支线机场航路航线网络 结构,实现主要机场与区外、合肥新桥机场航路航线的单向运行。 进一步提升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 

2.构建高效的空域网络体系。远期逐步构建资源配置合理、 空域结构优化、管制运行顺畅的空域网络体系。区内主要航路航线全部实现单向平行运行,增加区内环飞航线,逐步形成合肥管 制区连接区外的“8 进 8 出航线网络格局。推动合肥航线走廊建 设,与国际航路航线网络有效衔接。争取适当扩大合肥进近管制 区范围,满足合肥新桥机场航空业务量增长对空域资源的需求。 

3.推动建设长三角地区第二高空管制区。推动合肥管制区 升级建设长三角第二高空管制区,进一步释放合肥管制区的高空 空域与流量,增强安徽省在空域资源利用方面的话语权,确保航 班正常性水平和达到调增航班量的硬性标准。加强与军方的协调 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安徽民航空域资源增量配置,切实优 化安徽省空域资源。 

(六)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 

1.打造合肥新桥机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新建合肥新桥机 场综合交通中心(GTC),加快推进引入合肥新桥机场的城际、市 域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加强与路网关联线路衔接,构建畅 通合肥城区、通达合肥都市圈、联结其他省辖市的轨道交通体系。 争取机场轨道交通 S1 线尽早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并实施;统筹考虑 合武、合康高铁规划实施,积极推进合新六、合新淮城际铁路建 设,深入论证引入新桥机场枢纽;适时建设合肥南城际场和南环 线三、四线。优化通达合肥新桥机场高速公路和区域道路网络, 推进淮南、六安等周边城市衔接机场的快速通道建设,优化机场 集疏运交通组织方案。 

2.推进支线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结合机场所在城市总体 规划,完善阜阳、黄山等既有机场周边路网结构。加快芜湖宣城机场集疏运体系规划与建设,加强与商合杭高铁、合芜宣城际之 间的快速联通,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对亳州、蚌埠、宿州等 拟建机场集疏运体系的规划研究,积极论证轨道交通联通机场的 可行性,实现空铁联运深度融合。 

(七)推动临空产业发展。 

1.培育科创型临空高端产业体系。推进合肥等空港经济区 药品、肉类、种苗口岸申报,积极发展航材、药品、冷链等进出 口分拨业务,扶持本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壮大,发展综合性空港 物流服务业。依托保税优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 端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板块,发挥集成电路产业 链的带动作用,鼓励优势电子信息企业向空港经济示范区延伸产 业链。与国家重点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培育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际商贸服务、高技术产业综合服务、国际 文化创意与交流和货运物流增值服务等临空现代服务业。

2.推进合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 编制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园区公共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探索 法定机构建设试点,建立合肥临空产业新型运行管理机制。打造 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建设现代化航空都 市。严格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探索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 合的建设新模式。围绕外向型产业所需人才的居住、生活、医疗 等需求,创建时尚休闲生活与高端产业融合发展的空港国际小镇。 

3.打造国际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与全球知名飞机维修企业合作,围绕飞机整机、 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部附件维修,全面建设航空器综合维修 中心。聚焦航空研发制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强化补链延链强链, 加快建设航空器研发制造中心,推进军用和民用整机、无人机、 发动机、特种显示、航空材料等自主化生产。紧紧围绕航空器综 合维修配套需求,推进建设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健全涵盖航空 维修装备生产、航材保税交易、航空器试飞、航空小镇建设的维 修保障体系。瞄准军用和民用航空维修保障需求,积极建立创新 研发和技术孵化平台,加快筹建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航 空维修专业人才,构建航空器综合服务中心。

4.推动支线机场临空经济特色发展。芜湖宣城机场发挥通 用航空先发优势,在临空经济区规划打造临空服务总部区、航空 综合维修基地和长三角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阜阳机场发挥综合交 通优势,积极申报航空一类口岸,规划建设阜阳机场临空经济产 业园,发展皖西北航空物流集散中心。黄山机场发挥皖南旅游资 源优势,推进相关口岸申报,依托机场航空口岸,谋划国际化旅 游与徽商创业板块相结合,发展文创休闲、文化体验等文旅产业。 发挥蚌埠综合交通优势,规划建设蚌埠机场临空产业园,发展皖 北航空物流集散中心。结合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规划,规 划建设池州航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临空产业园。鼓励其他支线 机场发展各具特色的临空经济。 

(八)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1.加快完善通用机场体系。编制实施《安徽省通用机场布17 局规划(2019-2035 年)》,打造皖中、沿江、皖北、皖西、皖南 五个通用机场群。加快推进界首、旌德、肥东、金安区、桐城等 一批 A1、A2 级通用机场建设。支持芜湖宣城、蚌埠、亳州、阜阳、 池州等支线机场在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增设和完善通用航空设施, 兼顾通用航空服务和保障。同步按需布局若干用于农林、警巡、 旅游、应急救援的A3级和B类通用机场。统筹推进固定运营基地、 飞行服务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构建安徽特色通用航空运营体系。紧盯国家政策,积极 申请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健全全省通用航空服务网络,建成合肥 通用航空区域服务中心。发挥皖南山水资源、皖西红色资源、环 巢湖生态资源、皖北楚汉文化资源优势,联合周边省市景区,大 力发展低空旅游。依托蓝天飞院、龙浩国际飞行学校等培训机构 做强运输航空飞行员培训,拓展航空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安徽省 航空护林站等项目建设,巩固工农林作业飞行,推广无人机应用, 实现覆盖主要林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鼓励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和医 疗救护,积极推进中信海直等通航企业在城市应急救援等方面提 供综合飞行服务,打造覆盖全省的“黄金半小时”生命救援网。 大力拓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积极开发“通通联”“支通联”等短 途运输航线组织模式,加强省内城市与合肥,皖中、沿江等片区 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的航空联系。

3.加强通用航空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合肥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芜湖通航产业集聚发展试 验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功能,支持芜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18 范区建设,加快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轻型通用飞机整机研发与集 成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市与国 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行业共 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通用航空产 业创新体系。

4.打造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以芜湖和合肥为龙头,整 合全省资源,构建以研发制造、综合维修和特色运营三位一体、 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形成在长三角乃至全 国独特的产业竞争力。提升整机研发制造能力,加快推进芜湖钻 石飞机研发制造、芜湖中科基础教练机、北航蜜蜂飞机、安徽应 流轻型直升机、安徽世纪正阳通用航空直升机组装等项目建设, 形成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的整机产品和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龙头 企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空管和地面设备、 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等配套制造。鼓励航空特殊装备制造,支持 阜阳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芜湖、合肥、 蚌埠、阜阳、六安、宿州、黄山等通用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 

五、规划环评 

(一)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涉及的运输机场、通用机场、航空产业布局、道路规 划等基本满足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 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管控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建设用 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推进民航发展与全国和安徽省的主 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规划的融合,划定的民航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与各类规划在布局上基本吻合。根据生态环境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规定,本规划不会对生 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安徽省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 

(二)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基于规划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生态现状,安徽民航 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向环境中排放废气、污水,产生噪声和固体废 物等污染物,也可能涉及环境敏感区。为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本规划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相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做了 有效衔接,提出的项目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 不突破相应环评结论。 

(三)预防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规划项目选址阶段, 尽量避让环境敏感区,统筹保护好水陆域自然生态空间,对优先 保护、重点保护的环境敏感区优先采取避让措施,尽量避开生态 保护红线和候鸟迁徙路线等,确保重要生态要素间的廊道联系和 系统完整性。在机场规划建设阶段,采用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 结合项目及其所处环境特点,完善环境保护设计,提升环保措施 的有效性,确保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在机场运营阶段,通 过优化飞行程序、合理安排跑道使用、推广新能源应用、大力采 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展资源循环使用等技术和管理措施有效降 低机场的环境影响。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加强对航空业噪声进行 动态监测,加强航空制造业排污管控,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周边土地规划控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1.建立民航发展协调联动机制。成立省民航发展工作领导 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统筹负责民航规划、 体制改革、项目建设、运营调度、航线培育、空域协调、机场资 源整合等重点工作,在领导小组内建立专门的空军协调机制,对 接空域协调工作。加强民航管理部门力量建设,构建统一领导、 权责对等、分工明晰、运行顺畅的民航管理体制。 

2.全面深化民航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省、市两个积极 性,深化机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全省机场一体化、集团化管理 运营,逐步实现全省机场统建统管。立足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 尽快推动合肥新桥机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企业股权结构,鼓励 社会资本参与机场投资建设。以区域枢纽带动全省机场实现高质 量发展。 

3.推进安徽与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在省级层面,深度参 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大力推进安徽民航深度融入长 三角。积极对接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在运输机场规划 建设、通用机场航线网络、空域资源统筹利用和构建空铁联运体 系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主动加强与上海机场集 团等的学习交流,促进安徽民航高质量发展。 

4. 强化规划实施。省民航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 协调,省有关单位和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规划落实。强化规划动态跟 踪、监测和评估,组织进行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口岸和通关能力建设。加大合肥新桥机场清关能力 建设,加快推进航空货站7×24小时通关保障机制,积极推广应 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加快推动 144 小时 过境免签政策落地,早日实现与江浙沪互通免签,提升国际旅客 出行服务水平。支线机场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开设临时航空货运 口岸,逐步发展建设永久性航空货运口岸。 

2.加大航空物流政策支持。积极为基地航空公司争取货运 航权、航班时刻等稀缺资源,在财税金融、土地、设施等方面给 予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扶持,实现与机场协同发展。研究制定推动 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在货源组织、龙头 企业引进和营运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3.深化通航放管服。支持通用航空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争取在民航安徽监管局设立生产监督处,研究建立芜湖适航审定 服务中心等民航服务机构。深入贯彻民航局分类管理、放管结合、 以放为主方针,进一步优化省内通用航空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 

(三)加强行业管理。 

1.加强民航运输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机场及各驻场单位的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市县人民政府在航空应急救援、非 法干扰活动处置、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属地责任,将民航应急救援工作纳入市县人民政府应急救援体系。

2.强化通用航空飞行监管。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建立跨部 门、跨领域的通用航空联合监管机制,规范民用无人机管理,严 厉打击黑飞等行为,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保 障通用航空飞行安全。

3.完善行业监管制度体系。针对省民航发展新形势新要求, 研究起草《安徽省民用机场管理条例》,适时修订《安徽省民用机 场净空环境保护条例》,健全完善安徽省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相 关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省内民用机场行业监督管理。 

(四)强化要素支撑。

1.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飞行、空管、机务及管理等民航 急需人才的引育力度,在安家落户、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医疗 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各地可针对具有空管、机务等紧缺专 业能力的转业军人制定在民航领域再就业的鼓励政策。支持有条 件的在皖高校开设民航类专业,支持设立航空类职业学校,支持 社会资本投资民航培训机构。 

2.加强财税支持。加大对民航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统 筹支持机场建设、航线开拓、机场集疏运体系和异地航站楼建设, 对空港口岸联检单位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相关市人民政府要按 规定落实资金。省税务部门要能优尽优,全面落实民航机场各项 税收优惠政策。 

3.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参与 民航相关领域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支线机场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 PPP 等方式投资 建设民用机场。鼓励金融机构对飞机购买租赁等提供信贷优惠政 策。 

4.加强配套保障。超前做好机场周边用地管控,保障省内 机场建设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留足未来发展空间。优化航空产业 重点项目审批流程。机场所在地政府要做好机场征地拆迁以及场 外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为机场建设运营 和临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附件:1.近期(2025 年)重点工程和重大事项 

2.安徽省运输机场一枢十支”布局图(略)

image.png